近年来,灵武市将文明交通建设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支点,聚焦行人与非机动车违法、机动车违停等影响城市“脉络”畅通的顽疾,以持续整治强化规范,以多元劝导引导自觉,以广泛宣传浸润人心,探索出一条从“严格管理”到“习惯养成”再到“文明自觉”的递进之路。
一盔一带,让安全文明出行紧“系”心间
持续推进交通文明建设,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灵武市优化交警警力,采取“早晚高峰”连轴转,“处罚劝导”两手抓措施,对城区8个主要路口开展秩序整治,纠治交通违法行为,切实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随着专项整治行动的推进,“一盔一带 安全常在”的理念和“车让人、人快走”的文明礼让风尚蔚然成风。
【西平路与嘉源街口的“平安蝶变”】每天清晨七点半,灵武市西平路与嘉源街交叉路口已是车水马龙。交警李梦阳和同事们早已守候在此,他们目光敏锐地扫过每一辆经过的电动自行车。“师傅,请您靠边停一下,为了您的安全,骑行时必须佩戴好头盔。”李梦阳拦下一位未戴头盔的电动车驾驶员,一边开具警示罚单,一边耐心解释安全头盔的关键作用。不远处,交警李杰正对主动在斑马线前停车礼让行人的私家车驾驶员竖起大拇指,送上“文明礼让点赞卡”。
这个昔日早晚高峰拥堵频发、人车抢行现象突出的路口,经过数月“高峰定点+平峰巡线”的持续整治与劝导,如今已成为展现灵武文明交通的窗口。目之所及,绝大多数骑乘人员都规范佩戴着头盔,机动车在斑马线前的自觉减速停车已成自然,清脆的哨音与流动的“荧光黄”共同守护着早高峰的平安与有序。
安全宣传,让文明交通理念“生根发芽”
持续加大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力度,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文明交通宣传活动,切实提高市民群众的文明交通意识。开展交通安全“七进”宣传118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聚焦“美丽乡村行”“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交通主题实践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交通安全的浓厚氛围。
【梧桐树乡的“田间地头”交通安全课】初秋时节,灵武市梧桐树乡的农家院落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宣讲会正在进行。宣传民警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利用移动投影设备,结合本地发生的真实交通事故案例,尤其是涉及农用车、老年人的典型案件,用方言俗语剖析事故原因,讲解“被看见才安全”的夜间反光衣的重要性以及“一老一小”出行的注意事项。
互动环节,民警还带来了各种交通标志模型,让乡亲们辨认,答对者获得一枚反光贴,现场气氛热烈。与此同时,在灵武市多个线上平台,“平安灵武”新媒体账号发布的《文明交通灵武行》系列短视频正在热传,通过模拟实验、情景剧等形式,将“一盔一带”、拒绝酒驾等知识生动呈现,累计播放量已超十万次。这种“线下深入田间接地气,线上创意传播扩影响”的模式,真正让文明交通知识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志愿劝导,让“荧光绿+志愿红”协同发力
深入推进文明交通志愿活动,引导驾校学员和志愿者加入到城区各路口参与交通安全宣传劝导。用规范的手势和标有“不闯红灯、礼让行人、文明出行、从我做起”的劝导旗,对路口行人横穿马路、闯红灯、不走斑马线和非机动车辆逆行、不戴头盔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耐心引导市民群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各行其道、有序通行。
【“准司机”与“老雷锋”的文明协奏曲】在灵武市人民路与中兴街路口,每逢周三上午,总能看到一道独特的风景:身着“荧光绿”的交警身旁,是驾校学员的“实习黄”和社区志愿者的“志愿红”。正在驾校学习的小王第一次参与劝导,他举着印有“文明出行 从我做起”的劝导旗,起初有些腼腆,但在看到一位老人试图闯红灯时,他鼓起勇气上前劝阻:“请您稍等,绿灯亮了再走,安全第一。”老人最终退回了等待区。
退休教师杨阿姨是位“老雷锋”志愿者,她经验丰富,一边用规范的手势引导非机动车进入待行区,一边微笑着对正确佩戴头盔的骑行者说:“戴好头盔,真帅!”这支由专业警力、体验式学习的准驾驶员和热心市民组成的文明交通劝导队,已成为灵武街头温暖的文明符号。他们的每一次耐心指引、每一句温馨提醒,都在传递着文明的力量,促使交通参与者的行为从“被动遵守”向“主动自律”悄然转变。(灵武市公安局交管大队 马春燕)